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教育文化 > 教育资讯 > 正文
天天头条:理想的大学 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
2022-08-31 08:09: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理想中的大学什么样?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成为自己。

什么样的大学能够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成为自己?作为一个关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教育学者劳拉·伦登(LauraRendón)的理论给了我不少启发。在高校工作期间,劳拉·伦登有着不断观察、反思个人工作经历的习惯,对当下的高校文化提出了批判和建设性意见。在她看来,许多高校都过于依赖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评判教学成果,师生之间过多的距离和权力差异,崇尚竞争,以忙碌为荣,而无暇顾及内省与反思。她所推崇的校园文化,鼓励师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求知,倡导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合作,并且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休息、娱乐与自我反思的时间。

除此之外,我的本科导师——一个关注儿童养育的家庭治疗师,也让我受益良多。在我们实验室的组会上,很少有人作正式的报告,老师从不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学界泰斗的著作去了解专业理论。多数时候,我们会围坐在一起看亲子类真人秀节目,随时暂停,每个人都可以对嘉宾的亲子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把这种学术活动叫作“看小片儿”——是一种非常有创造力的求知方式。老师招收学生的方式也不是看对方的简历,而是邀请感兴趣的同学来参加我们的组会,一边“看小片儿”,一边“聊大天儿”。能够顺利融入的同学就会留下来,而更喜欢严肃风格的同学,则会去别的实验室继续追求学术梦想。

每逢年底,老师都会带着我们挑个时间聚餐,保留项目是“资历”最深的两个硕士生竞争“大师姐”的位置,多年来乐此不疲。这几年的聚餐地点,通常是几个已经毕业的师姐一起开的工作室,大家一起包饺子。美食和小屋见证了我们之间的联结和合作。老师也不喜欢摆架子,她最喜欢叮嘱学生的话,不是做实验也不是读文献,而是要多注意休息,别太累。她甚至会幽默地在毕业论文答辩前一天和学生说:“你们8点钟给我打个电话确认我按时起床了,我要是迟到或者缺席的话,你们该毕不了业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自己最初选择心理咨询这个专业方向,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想要帮助别人,也不是为了读文献写论文,而是因为我想要好好照顾自己。从童年到青春期,我所接触到的成年人,包括我的父母,家里的其他长辈,以及学校里的老师,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而我的本科导师大概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有意识地给自己留出时间休息、娱乐、内省的“大人”。她曾经说,“我一天只能干3件事,如果非让我干第4件的话,我就会特别焦虑,特别不舒服。”第一次听她这么说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大概是因为见惯了身边成年人的忙碌和疲惫,我觉得导师的这份坦然简直酷极了!那段时间,我恰好接触到了另外几位心理咨询工作者,他们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了一些照顾自己的神奇技能,我之所以会觉得这些技能神奇,是因为极少在其他人身上见到,而正是这些不经意的展现吸引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并且一路读到了博士。

遗憾的是,不论是劳拉·伦登对高校文化的愿景,还是我对理想大学的想象,目前都还未实现。所以,我很少有机会在正式的学术交流场合分享自己选择入行的真正原因。但这并不妨碍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对我来说,冒险选择心理咨询这个小众而不稳定的行业,是我“成为自己”过程中的一个高光时刻。而我作为一个博士生,没写出来多少论文却把自己照顾得还不错,能够真诚欣赏并愿意尝试多元的求知方式,在项目中交到了可以在生活和学术上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常常以发呆的方式休息和内省,甚至尽我所能创造自己理想中的大学。

最后,我想引用电影《你好,之华》里的一段台词,来结束我对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的描述,“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愿每个人都能坦然地成为自己,做自己相信的事情,说自己相信的话,然后以自己本来的样子活得平等、尊贵、闪耀。

(作者系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目前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苍鹭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hN_3127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