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教育文化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世界快播:打破刻板教条 “不唯”是对人才的尊重
2022-08-24 09:17:5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如今“青椒”一词反映了当前青年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后的生存境遇。他们普遍是刚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科研工作者,但又面临着繁重的授课和科研压力。与此同时,“青椒”大多处于婚育年龄。因此,繁重的工作、科研加之家庭的重负,让这一群体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生存境遇中。“青椒”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和高校生态的适应阶段,他们普遍处于学术体系的“末端”。因此,为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源,竞争更高的学术职称,必须加快自身的生长。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情有可原之事,亦是自身成长的需求。但就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而言,似乎略显单一,且评价机制也相对刻板、教条,未能充分反映出“唯才是用”的创新性和“多元评价”的过程性。

自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办法》)以来,“破五唯”就成为高校生态环境下的热议话题。诚然,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因此,机制体制改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增效提质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以为“破五唯”便是一个良好导向的开始。务必要破除“唯论文、唯项目、唯经费、唯排名、唯人才帽子”的评价体系。“不唯”是对人才的尊重,亦是充分调动高校智力优势的有效性策略。如何才能找到“破五唯”的现实路径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突出绩效制度优化,调整或弱化量化考核方式。从这点而言,在“双一流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充分尊重我国高等人才评价体系的国情之下,适当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比如,评价一所大学最为根本的,是看它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看其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著名学者项飙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中,谈及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大学对教师的考察标准问题。项飙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谈论在牛津做科研的现实状况,牛津对教授的考察,从来不是看其论文的数量,而是从学科影响和学生培养的诸多维度来综合评价教授的价值,并且阐述了牛津大学每年对本科生教育的投入。建设“双一流”大学,并不是要照搬国外做法,但研究其成功经验,却多有裨益。

第二,突出教学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应该将评价标准更多向教学一线倾斜,鼓励青年教师先“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多出好课、多讲精课,以一个教育者的使命感遵循“课比天大”的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职业生涯的首位,这才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有的格局和眼界。

第三、突出学科评价、专业评价等分类评价机制的比重,增加“破五唯”考察的科学性和多样性。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针对各自学科发展的现实状况,细化学科内部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一刀切”现象。如对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评价,理应多看看自己专业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状况,同时增加同行评议和“代表作”评价制度,而不是盲目追求发表刊物的“等级”和“名头”,这对于具体落实“破五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远来看,对于高校青年人才的评价不能“厚此薄彼”,广大青年人才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逐渐实现成长与突破。与此同时,还需要更充分地调动高校人才力量,号召青年人才走出校园去服务地方,真正发挥出高校人才高地的效用。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助教)

程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8月24日 08 版

责任编辑:hN_2427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