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选:自主游戏中,教师该在一旁“看戏”吗
2022-06-20 09:20:2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关注河南热线

李丽玲


(资料图片)

“在自主游戏中,作为教师,我要完全放手鼓励孩子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引导孩子一起去挖掘更有教育价值的生长点,去支持孩子的游戏,让自主游戏一直‘有戏’下去?”这是笔者在参与教研时听到的问题。

在幼儿园倡导自主游戏的背景下,教师很容易遇到以下问题:第一,把放手当放任,认为只要教师介入,幼儿就不自主了;第二,教师知道要适当介入,但发现不了有价值的游戏生长点;第三,找到了生长点,却不知道如何引导幼儿把游戏玩得更深入。

如何帮教师找到放手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如何引导教师寻找有价值的游戏生长点?如何让教师学会支持幼儿?我们分别探索了现场诊断式研讨、游戏案例回放研讨、集体对话教研等方法。

现场诊断:介入游戏是否就不自主了

只要有教师介入,游戏是否就不自主了?这是教师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班级,结合大班游戏案例“有趣的螃蟹”进行研讨。

游戏案例:有趣的螃蟹

沈老师带了两只螃蟹放到班级,幼儿一下子围了过来。

依柔:你们看,螃蟹眼睛下面有东西一直在动。

静涵:那是嘴巴,螃蟹在吃东西。

舒言:螃蟹怎么喝水呢?

思予:螃蟹是用嘴巴吸水喝的。

千逸:我猜螃蟹用大钳子夹住水,把水送到嘴里喝。

老师:螃蟹是怎么喝水的,要不大家回去问问爸爸妈妈?

隔天回来,孩子们又讨论开了。

昊轩:我爸说螃蟹在呼吸时会从身体后面吸水,水就会藏到它的肚子里。

洋溢:不对,我昨天和妈妈一起看到视频里螃蟹是用嘴巴喝水的。

老师:昊轩和洋溢说的不一样,谁的答案是正确的?

千逸:老师,我们也看看螃蟹喝水的视频吧。

幼儿知识储备有限,于是提出要看视频,这时教师要继续放手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究,还是支持幼儿看螃蟹喝水视频得出答案?支持幼儿看螃蟹喝水视频从而得出结论,是不是就打破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进程?

为帮教师们理清混乱的思维,我们打算做小组实验。我们在一个大班分两组进行实验,一组通过看视频了解螃蟹如何喝水,另一组实地观察。

第一组观看视频后,对螃蟹怎么喝水更好奇了,连续要求看了好几遍。他们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螃蟹是用钳子围住水,像吸奶茶似的把水吸进肚子里。

第二组实地观察螃蟹,幼儿焦急等待了很久,始终没发现螃蟹要喝水,一直追问老师:“螃蟹怎么不喝水呀?”他们最终也没等到,失望极了。

实验结束后,教师们意识到,螃蟹喝水现象比较难遇到,基于幼儿的探究需求,借助他人拍摄的视频可以更好地帮幼儿准确了解螃蟹喝水的状态,满足幼儿当下的探究欲望。而且,这种支持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幼儿在无法获得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的适当支持。

教师的引导和游戏的自主看似有矛盾,但并非如此,这里面有个核心问题:幼儿有需求,如果教师不提供支持与帮助,自主游戏就进行不下去。幼儿提出要看螃蟹喝水的视频,这是幼儿发起、成人支持的游戏。教师在这个环节成为游戏的支持者,与幼儿一起寻找螃蟹喝水的科学方法,这并不是教师掌控下的游戏,而是追随幼儿探究的需要适时出现,让自主游戏不断延续下去的必要环节。

游戏案例回放:寻找有意义的生长点

要重视游戏中的生长点,只有找到生长点,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才有意义,游戏也才会更有质量。但面对幼儿五花八门的问题,如何寻找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生长点,如何助推游戏生长,是教师最大的困惑。于是,我们找来了一个游戏案例,通过回放进行观察分析。

游戏案例:蚂蚁

一次户外活动,幼儿无意间发现墙壁上的洞洞,引发了观察讨论。

凯阳:看,墙壁上有好多小洞洞。

子悦:有好多蚂蚁,这是蚂蚁的家。

嘉惠:小心点儿,蚂蚁会咬人的,我以前被蚂蚁咬过脚,很痛的。

子悦:那是黑蚂蚁,黑蚂蚁会咬人。

陈卓:不对,红蚂蚁才会咬人!

子悦:蚂蚁吃什么?蚂蚁会吃叶子吗?

凯阳:我们摘点儿,看它吃不吃。

关于小蚂蚁,讨论还在继续……

教师听了幼儿的讨论,梳理出三个游戏生长点。生长点1:蚂蚁长什么样(引导幼儿说出有头、胸、腹还有触角等);生长点2:了解蚂蚁(查阅资料并观看图片、视频,让幼儿再次认识蚂蚁的基本特征);生长点3:观察蚂蚁——把蚂蚁放在科学实验区,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对此,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大家判断一下,这些是真正有意义的生长点吗?

讨论后,教师们都觉得它们不是真正的生长点。首先,没有回应幼儿的兴趣:“蚂蚁到底吃什么”“红蚂蚁咬人还是黑蚂蚁咬人”。其次,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阶段。

基于教师们的困惑,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生长点?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教师们展开了第二轮讨论,通过讨论,主要形成以下两点意见:

第一,生长点应源于幼儿的探究愿望。教授式、灌输式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导致教师在倾听幼儿的问题后,没有追随幼儿的需要去思考,情不自禁会出现“我来告诉你”之类的回答,幼儿失去了探究的机会。

第二,生长点应聚焦幼儿的真问题。在“蚂蚁”案例中,幼儿问的都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只需要追随幼儿的兴趣,跟他们一起探究“蚂蚁会咬人吗”“蚂蚁喜欢吃什么”等问题就够了,不用绞尽脑汁寻找生长点。

通过第二次讨论,教师们对生长点从哪里来,如何挖掘有教育价值的生长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集体对话:学习支持游戏的策略

自主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学习契机,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和适宜的支持很关键。但很多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分析缺乏经验,在游戏生长点价值的判断和支持策略方面还存在困惑。所以,我们决定深入幼儿园开展集体对话教研,通过教师抛问、集体对话、专家引领、确定支持策略等环节,提升教师支持幼儿游戏的能力。

游戏案例:1米有多长

在中班游戏案例“1米有多长”的探索中,幼儿提出可以用尺子测量,可是班级只有一把尺子。此时是支持幼儿继续探究在只有一把尺子的情况下怎么测量,还是直接多买几把尺子让幼儿测量?教师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抛出了问题。

通过教研碰撞、集体对话,大家否定了直接给幼儿买尺子的意见,觉得还是要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给幼儿一些时间自主探究测量方法。

于是,教师们又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探索解决办法。刚开始,幼儿有点困惑,但不久,他们就开始想办法了:可以用万能工匠小棍拼插1米、用胶布把铅笔缠绕连接成1米、用牛奶箱叠高到1米……幼儿甚至还想出抛开尺子,直接用1米的牛奶箱比对高度的方法。现场的教师们惊讶地发现,幼儿的思维越来越开放,想出的办法越来越多了。

通过集体思考、提问与对话,教师们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与同事讨论,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更加理解幼儿,也更能看懂幼儿了。他们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不知道该如何支持幼儿,仍然是出于对幼儿的不信任。

教师明白了支持幼儿探究的一条重要原则:不直接给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身上,而是鼓励幼儿运用现有条件,开动脑筋,多想办法自主解决问题。如果幼儿的已有经验实在不足以支持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供适宜的帮助。

(作者系福建省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幼教部主任)

责任编辑:hN_0149
    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