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爱情:消费时代的大学生礼物社交
2022-04-06 08:47: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河南热线

刚刚确立恋爱关系,恋人就送你一部手机作为礼物,你会收下吗?

每个节日和纪念日,你和恋人都会交换礼物吗?

你用心准备的手工礼物,恋人收到时却反应平平,你会感到失落吗?

在这里你的每一步选择,都可能成为社会学的研究证据。事实上,礼物是社会关系形成与维持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话题。当爱情这个崇高的主题与礼物的经济逻辑碰撞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

在过去的一年里,西北大学的刘大为研究团队调查访谈了在读与毕业不足一年的数十名大学生,研究不同恋爱时期的礼物交换行为及其象征意义。

刘大为认为,正是在不间断的馈赠与接受中,恋爱关系得以生产。他提出了“经营爱情”的概念——尽管经营是一种理性计算,而爱情是情感冲动,但这样一对充满张力的概念放在一起,恰好解释了消费主义时代情侣关系的生产方式。

礼物有“表达性”,也有“工具性”

小贺刚刚确立恋爱关系,男朋友就送了她一部手机。两人刚开始谈恋爱,一切还不确定,她觉得礼物过于贵重,因此不愿意收。但男朋友的态度坚决,说不收就要把手机扔掉。小贺惴惴不安地收下,转身就去找家人借钱,把手机钱给男友转了过去。

这是刘大为团队调研的案例之一。他们研究发现,在恋情初期,尽管热恋的激情仍占主导,但是短暂相处中的不了解仍为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能否长期维持感情,受礼者会有回避“亏欠”的取向——即赠与大致对等的回礼,或者直接拒绝礼物。

人类学家阎云翔将礼物分为“工具性”与“表达性”两种,工具性礼物注重礼物作为物的价值,而表达性礼物则遵循情感规范,强调礼物背后的象征意义。或许在小贺的男朋友看来,贵重的礼物既是对认真开始一段关系的诚意示爱,也能营造出某种理想化的印象,甚至透露出馈赠者的经济能力。

“如果是给刚刚在一起的男朋友买礼物,我会注意礼物的分量,不能太廉价,希望体面一点。如果谈得久了,信任程度高了,就无所谓了。就像我给好朋友送礼物,是不在意价钱的,我觉得朋友之间信任程度会更高,更随意一些,哪怕是小东西他们也知道我的用心。”女生柔柔说。

礼物争执的背后是恋情出现问题

当恋爱初期的情侣还在为礼物拘谨试探时,处在长期关系中的情侣已经在为不知道该送什么而头疼了。除了固定的礼物交换时间节点——生日、纪念日、情人节,如今又多出了许多需要送礼的节日,例如“5·20”、女生节、男生节、圣诞节、白色情人节等。“一年到头数十个节日,大概除了清明和中元节,情侣们都当成情人节来过。”刘大为说。

相比上几代人更具私密性的亲密关系,刘大为发现,这一代年轻人的亲密关系具有更强的展示性——例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所呈现的炫耀式、表演式秀恩爱。“大学生们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商家们也乐见其成,从2020年出现这个梗,到2021年秋天仍然延续下来,说明消费主义与亲密关系又完成了一次自我生产。”

在特定的礼物交换节点,如果有一方忘记了赠送礼物,很可能会遭受对方的某种情感性“制裁”,例如通过唠叨、冷战或争吵来表达不满。更加严重的,还会导致分手。

在“豆瓣劝分小组”中,相当一部分情感问题是关于礼物。“圣诞节没有礼物要考虑分手吗?”“为什么建议大家过节收不到礼物就分手”“七夕没有礼物想分手”等帖子常常引来关注和讨论,许多情侣为此发生矛盾:一方认为礼物代表了对方的心意和对感情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就是“不爱了”;另一方则疲于应付,认为礼物不是表达爱意的必需路线。

在刘大为看来,为礼物而发生争执的背后,是恋情本身出现了问题。阿京回忆起上一段感情时,就承认在恋爱后期“我们的关系挺不健康的”。当时她与男友正处在异地恋中,七夕节她没有给男友送礼物。“我总是觉得他不爱我,就用这种方式来让他觉得他应该爱我——你就应该给我送礼物,而我可以不给你送。”也有女生认为,自己想要礼物的时候,“并不是想要那个东西,而是想要那份惦记。”

女生大多心思细腻敏感,当情感和陪伴的需求没有被看到、被满足时,礼物这种更明显的情感传递介质就成为她们的“要求”,或者更像是一种“祈求”。刘大为认为,不论是从支配性角度还是从情感性角度,礼物本身只是一个媒介,是一个心意符号。“当感情需要通过不断索取礼物来获得确认时,它必然是脆弱的。索取的一方,显然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患得患失。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关系模式是不健康、不稳定的。”

男生总是承担了更多的送礼支出

许多研究发现,男生送礼物的概率和频率都要高于女生。

尽管是柔柔主动追求男朋友,但第一次礼物交换依然是男生送出礼物。在阿京的上一段恋爱中,她坦言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价值都不高,如袜子、治疗失眠的软糖、情侣卫衣、零食等,而自己收到的则是银项链、口红和名牌鞋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周祉豪曾调查了成都市5所高校的182位恋爱中的学生,他在硕士论文中再次证实了这种不对称的礼物交换关系,即“男性总是承担了相较于女性更多的恋爱送礼支出”。

他将这种结果归因于恋爱礼物交换中的性别表演:“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赋予男性以‘养家糊口’的角色和义务,从而使得恋爱关系中的男性更容易通过增加恋爱送礼支出的方式,展现对于性别角色规范的遵守;而女性在‘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社会期待下,尽力避免成为恋爱关系中经济付出更多的一方,通过控制和减小恋爱送礼支出展现其‘被动含蓄’的性别身份。”

在刘大为看来,非均衡礼物流动其实是两性关系在恋爱关系中的呈现。“不论是追求‘男子气概’,还是女生就应该被宠爱的观念,从根源上说都是对两性权力关系不均等的认同。礼物的支配性始终是存在的,一味接受只会让自己处于被支配地位,在恋爱关系中处于劣势。”

当然,有些恋爱也没有听起来那样辛苦和不公。小峰与女友异地恋一年半,单方面送出的礼物就有二十几件,他依然乐在其中。元旦、情人节、“5·20”、七夕、纪念日、圣诞节、生日,他都会准时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除了这些,“平时看到有不错的也会买”,天冷了买帽子手套,天热了买她心仪的短袖衫,这些都是他对远在他乡的女友表达爱意的方式。当然,女友也会回赠。两个人的情感就这样通过礼物维系和升温。

“无礼物恋爱”现场:约会时把钱一起用掉吧

小方和她的异地恋男友正在进行一场“无礼物恋爱”。因为两个人都是学生,没有收入,于是就约定:不用绞尽脑汁给对方挑选礼物,而是把钱攒着,等见面约会的时候一起用掉。

“对我们来说,有没有礼物对感情影响不大。感情好与不好、爱意如何表达,送礼物确实是一种方式,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式。”小方说,这样的感情状态让她觉得很轻松,没有负担。

刘大为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长期恋爱中,随着情侣关系不断密切,为了减轻赠礼和回礼的负担,情侣们会降低对特定礼物交换的重视程度,转而替换为更实用的行为。

柔柔本身就是不注重礼物交换的女生,她“不会把感情寄托在东西上”。在她的恋爱经历中,从没收到过来自男朋友的生日礼物。“这是个麻烦事,我也不太在乎,你要是给我准备了,我肯定特别开心,要是没准备,我也不会多么难受。虽然有时会失落,但情绪很快就过去了。”她说。

刘大为还提到了一个男生的案例:他从来不会给女朋友送礼物,对方也没有意见。这个男生认为原因是有女生的崇拜作为爱的基础。刘大为提到,人类学中有一种“爱情是一种生物贿赂”的观点,即人本身可以作为礼物,而婚姻就是人作为礼物的终极交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位同学的女朋友看中男生的是令她崇拜的独特魅力。

有多少对情侣,就有多少种恋爱方式。送礼物也好,无礼物也罢,最重要的是两人之间的心意互通。当相处的共识产生后,“我和他/她”也就成了“我们”。

(应采访对象要求,阿京、柔柔、小峰、小方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06日 03 版

    独家